永章随笔—— 马来西亚华小的缩影
“峇株吧辖亚音须汝永章小学真实历史记录” 作者 :颜玉振
前言:
2011年是永章学校成立80周年,学校将出版纪念刊庆贺。在此祝贺永章母校“永远青春”。也希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能乘中国崛起之势,也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外的第三个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基地。
永章学校的发展,从1931年起至现在,可说是马来西亚华小的缩影。从有了校地,董事会在村民的支持下,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发扬了自力更生建校,扩展精神。华人的尊师重道精神,校长老师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村民,校友与支持华教人士的无私奉献精神。校友毕业后在社会的成就与杰出的表现,回报母校的精神,学生好学的精神。这都是永章学校80年值得骄傲的事实。
由于诸多不利华文教育法令与政策,从1961年接受半津贴制度起,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所遭遇的苦难,政党的介入导致拨款的不公。企图政变母语教育的本质等等。永章学校可能经历了比其他马来西亚华小,更多的磨难与考验。但最终抗争胜利了,突击战成功了,永章从此踏上了重新发展的光明大道。
永章学校建策群,美轮美奂,设备完善。老师献身,学生向上精神坚持不变,成绩优越。村民,校友,家长支持学校发展,捐献精神不变。维护母语母校精神不变。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对华文教育的执着表现,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后辈尊重,学习及发扬光大。这也是我写这篇纪念永章80周年文章的目的——希望华教精神能永远传承。
校地历史
有地才有家,有家才有国,有了校地,才有永章。
与千百间马来西亚华小一样,永章校地也是我们的祖辈先人,千辛万苦置办的。并非是任何政府施舍或赏与的。校地主权在董事会,不容侵犯。有少部分董事会,自我放弃或搬迁放弃,永章董事会应坚守校地主权原则。
1931年永章建校前,1930年我们祖辈向马来同胞甘尼家族,商量出让土地以建华校,得到甘尼家族的支持。割名手续完成后才发现拿错芽兰,出让了现今须汝街区这块地。甘尼家族十分慷慨明理,索性将欲购之校地也出让。永章先人得福天降,一块地注册在陈智饒,陈智颜名下用以建校。另一块地注册在陈智科名下,供村民建房与店屋,收取地租,使学校有了固定收入。1956年又向马来同胞置入另一块地(俗称新课室校地),注册在颜同裕,陈存坎名下。这些历史永章学校议案簿都有记录。
1950年4月26日十九届董事会议议决,由颜同裕君出资(永章建校以来,每年都入不敷出),购买旧校地后面空芭为校地(现综合楼,双层教室与过河草地所在地),过名颜同裕名下并保管应用,学校需要时再原价转让给董事会。前辈颜同裕君诚守诺言,於60年代以原价转让此二块地皮给学校,这是何等值得我们尊敬的情操。这就是永章学校拥有五块校地芽兰的历史来历。购地资金是我们全村祖辈慷慨捐献的。
50年代,永章学校人数增多,向马来同胞Haji 傌挽租借(年租金廿四元)运动场已不够使用(四,五,六十年代的旧篮球场,大选时在此举行群众大会,政府放映宣传影片所在地)。董事会因此向吴烟家族商量,购买校地隔壁树胶园(学校旧厕所所在地,租金每年十二元)时。吴烟长子吴诗培已回中国大陆上大学,只留下孤苦母女三人,辛苦置业,不舍得放弃胶园,也情有可原。多次交涉不果后,董事会成员运用马华联盟力量,在州议会通过强行征收,州宪报宣布此地段为学校侏留地,并赔偿地主。吴烟家族时至今日,都没有领取这笔赔偿金。但他们的后代都是校友,赞助人及积极捐款支持永章发展。我建议董事会可趁巴士周年为吴烟家族立个铜牌,以示纪念及安慰,也解了一个心结。这就是现学校活动中心校地的来历。
我任董事长期间,曾立誓要解决校地信托人与校地被侵占问题。经过校地丈量,占地问题已基本解决。
一位逝世信托人之遗产执行者不肯拿出死亡证书,签署文件。一位前信托人因家族对校产有所误解,不肯签署完成交托手续。我不能完成使命。现任董事长颜清漂也尝试解决此事,也卡在这二人身上。
以上所述校地历史,都是从董事部记录摘录的历史史实。如1950年一月十五日晚上八时,十八届董事会在礼堂讨论:关于本校“校产地”信托案,议决因原信托人经已逝世,另选颜同裕,陈智饒,陈存坎为信托人并负责进行该项过名手续。只可惜前信托人后代误将此地段芽兰与其他自家资产一起做了遗产手续,时至今日不得更正,反而引起误解。
为了节省费用,1989年董事会议决由董事陈德汉运用他与水利局(DID)的关系,向峇株水利局长申请将须汝沙地之积存大量沙土,免费给学校填地。现在综合楼与二层校舍所在地就是如此填上来的,为学校节省了大笔费用。本村一些极端种族份子,拿着巴冷刀闹事,我与陈焕章董事坚守战场,巴冷刀终究也不敢砍下来,我们完成了填土使命。其后1990年成为运动草场,再而成为1998年二层楼校舍,2009年综合楼校址。我任内并非如“永章学校简介”所述,透明的一事无成。在校地上,我任董事长前,董事会根本不知道所有校地都受侵占。1985年我坚持花一,二千元丈量,真相才大白,二位前任老董事才无话可说,不再怪我白花钱,多此一举。
前辈风范
(A)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建校,办校精神。
初建校时,由董事会领导,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妇女送茶送饭。填的每一块土,钉的每一块木板,屋顶上每一片亚答,都是我们祖辈亲力亲为,三间教室(其中二间可打通成为礼堂)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每一分捐款,每一个出一分,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办学经费,由学校学费及地方特别捐,地租收入支付。学生收费一至三年级,每月一元五角,四至六年级每月二元。贫苦家庭经申请,董事会批准,学费可以减半。董事会办校每年经费不够,只好向大众要求捐款及自掏腰包。
三年八个月日本占领时期,学校停办。期间董事会照样发给二位老师战时补贴金,尊师重道精神表现无遗。
1946年一月五日复校开课,学生人数138名,校长郑育才,老师增至三人。学费增收一至三年纪每月三元,四至六年级每月四元,教员子女免费。
为填补经费,董事会於5/1/46 召开侨众大会,议决向亚音须汝区征收“猪捐”、“椰干捐”、“树胶捐”。此措施一直施行至1961年政府半津贴制度开始实施才停止。可谓为永章立下办校基础。1948年再建二间课室,一间办公室与贩卖部,“重修”三间旧课室(二间可打开做礼堂用),换上新亚答,焕然一新。现在学校留存的旧校舍照片,就是那时照的。“永章学校简介”所述1931年亚答校舍一间,1946年建课室四间,礼堂、办公室各一间,1948年重建新校舍全与真正校史不符。1948年建两间课室,办公室,“重修”三间课室共花费$8419.04,只收到$7610.79,尚欠银808.25元,由董事数人先垫出,后举办特别捐筹得。这才是史实。
(B)民主,开明精神。
从董事部议事记录,我们要佩服前辈们的民主精神。董事会是从民主方式决定办校方针、发动捐款、收取学费、减免学费、聘请校长教师、决定教师薪金与补贴、收取地租与特别捐、解决纷争,但不干涉教学。小事董事会开会决定;大事召开侨众大会解决,一切以投票方式作出议决案。选举是更是人人参与,如1948年选举十七届董事会,发出选票84张,收到选票62张,废票四张,表现出我们后人更积极,令人佩服。
例子(a)1946年,十二月三日,十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校长郑育才与教务主任韩英意见不和事故。陈智炳提议二人任职已久,双双挽留。范国雄反对,认为校长与教员不和,恐影响校政及学生成绩。章庆泉要求知道二人不和详情,才能决定如何处理。最后林金发提议以投票方式决定二人去留,多票者留下,少票者去职。投票结果郑育才9票,韩英11票。其他二位老师林颖彬,陈裕民一致通过留职。郑育才校长被撤职。
几天后,学校开1946年休业式。当晚部份学生在学校开校长欢送会。席中有攻击各别董事言论,翌晨更贴标语肆意攻击各别董事。董事成员立刻请辞。
董事会於十二月十八日召开临时侨众大会,议决:家长父兄应责训参与学生,解释事情始末,和衷合作。请辞董事会成员一致通过挽留。由章庆泉,陈孝捵,陈智炳,颜华瑾四位董事慎重负起招聘校长一事。整个风波以民主方式得以和谐解决。最后结局是韩英也自动请辞,由范国雄於1947年进入永章任职,以校长职退休。1947年校长为林子文。
例子(b)1942年十一月二日董事会讨论女生是否可以优待减费以提倡女子教育案。董事会议决:凡女生入学,不论高初级,收费每月一元,鼓励女生入学就读。
例子(c) 1946年一月十日董事会讨论学生家长请求减费时,有关张坎嫂一儿然呵请求半费,议决如其女儿也照旧重新入学,二人皆可半费,如女儿不让复学,儿子一人全费。
从以上40年代两个案例,可是我们前辈的开明心态与智慧,支持女生教育。永章是在40年代就没有性别歧视,造就了永章女生优越表现的传统。1950年起,永章就有多位女校友回中国大陆求学。永章第一位进入马大就读的陈玉珠医生就是很好的女生代表。
尊师重道精神与老师敬业奉献精神
永章在三、四、五、六十年代的校长与老师,由於交通不方便,大都在本村或学校宿舍居住,与村民一起生活。他们在本村地位崇高,一般都称呼为周校长,范师,郑师,林师等。长辈也很少直呼其名,已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或教师与家长关系,而是完全融入了本村的生活圈。教师子女教育,在永章都是免费的。在二战期间,学校虽停办四年,董事会依然照顾二位老师家庭生活,每月津贴照发至日本投降,学校复课。这是永章尊师重道的最好表现。
周祖龙校长於1950上任至1967年退休。范国雄校长於1947年开始任教至退休,一生就奉献给永章。就是到了新年代,在永章服务的教师很多也是服务至退休或在教育局调动下才离开。如黄祖名老师,Cikgu Wahab,还有近期才退休,在本校服务30年的罗雪芳老师。
当然蔡立志校长是例外,搬也搬不动。至到由永章C型升为新加兰B型校长才走人。我还花了几百块钱在星洲日报第三版祝贺他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及得以【立志扬名,步步高昇】。1981年至1989年是永章的恶梦,学校发展及学生成绩一团糟。由陈启富校长接任来收拾残局。他不负众望,与董家教通力合作,让永章从新出发,干出了好成绩。
现任教师在永章服务廿年及以上者就有:黄玉英副校长(32年),马来文老师 Habibah Bt Md Yunos (30年),何彩莲老师(28年),蔡雪娥老师(20年)。服务10年以上的老师有:孙秀春老师(19年),卢美云老师(15年),陈美霞老师(14年),陈美美老师(14年),姚庆芬老师(12年),林妙卿老师(11年),张信发老师(11年)。所有在永章服务过的校长,老师,只要是敬业的,都是我们敬佩的好榜样。
好学精神
可能是因为亚音须汝区,比起其他峇株郊区较为富裕,早期从永章毕业的学生,入读中学或更高学府的比率是相当高的。
例如三四十年代,由於峇株尚无华文中学或无高中课程,永章校友去新加坡华裔中学就读者甚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起四大陆读大学的男女校友如颜玉玺,陈秀红等就有一二十位,在峇株各区居首位。他们也就在此中国添枝散叶,他们的后代在中国也相当有成就。
南大创办后,也有大批永章校友如陈国仕等入读,占了早期华中毕业生的很大比例。永章校友陈焕文开了去台湾就学的先河,接着大批永章学子如颜清漂等去台湾升学。
永章毕业后,就读英校者,如陈玉珠医生,是永章第一位马大生。颜玉振是第一位留学西方先进国家的永章人。陈志明是第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校友。在这些学兄学姐的榜样下,永章校友可说是人才辈出,大学生不计其数。这就是永章学生与校友的好学精神,值得传承。
村民,家长,校友,热爱华教人士建校奉献精神:
1988年新图书馆建成后,董事会规划了永章长期发展的计划,筹建食堂兼礼堂,双层校舍,雨盖篮球体育馆等。可惜搬不动蔡立志校长,一切计划成空。但董事会从1985年起就启动了筹款行动,在红白事上及其他场合,呼吁村民,校友捐款献校。从此建立了本村捐献学校与幼稚园的良好风气。这传统从85年起流传至今,是我觉得骄傲的成就。
1989年蔡立志离职后,在陈启富校长配合下,得以开工建设食堂兼礼堂。1996年冯镇安副教育部长访问本校,宣布拨款十万元建双层校舍。全村村民,马华党员都极为感动,这是永章有史以来最大笔拨款。
在董事长陈振忠带领下,积极捐献。1998年双层校舍建成,马华副部长十万元拨款却未到位,至今已过去13年,尚不见踪影。陈南辉家族筹建二层教舍时,捐献五万元,是捐献者最高数目。本应从双层校舍层楼命名,董事会却以1990年建成的旧食堂兼礼堂,稍加装修,命名为“陈南辉礼堂”,引起非议。再加上十万元拨款不到位,无法向村民,捐献者交代,董事会成员2000年任满后,不再寻求连任,退出舞台。
2001年董事会选举,我力劝颜清漂校长组成团队,进入董事会,领导董事会为永章的复兴努力。2001年颜清漂当选董事长,董事会就职典礼邀请董总主席郭全强监誓,因此得罪了峇株政党强人及其本地支持者。从此永章董事会再也得不到该政党强人的拨款,他对本区其他团体还是有拨款与照顾的。
其实主要罪过还在我的身上。因我在1998年与2000-2001年向社会大众公布了食堂兼礼堂挂名真相,前副教育部长冯镇安十万元拨款不到位的事实。并向永章董事长发出律师信,追究此事,副本致教育部长,州行政议员蔡细历医生,峇株教育局长,新山教育局学校注册官,副教育部长韩春锦,前副教育部长冯镇安。
2001年三月十七日举行的“白小事件与教育座误会”,我当着千人听众前直斥马华公会的不守承诺,十万元拨款至今不到位。我当着向副部长及行政议员要求拨下此十万元,已让永章建一座雨盖体育馆,这就是大大的得罪了当权者。他们不检讨自己的过错与失信,反而把气撒在永章董事会与学校身上,公私不分,党性太强,真是太不明智了,也违反了我们前辈的民主,开明,公私分明,团结一致的精神。我听说综合楼答应的二万元拨款又泡了汤,身为全国重要政治领袖,如此小鸡肚肠,真是太可悲了。
颜清漂董事长与团队,不负众望,在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发动了六次大型筹款活动,共筹得180万元(外率80万元,本地100万元);建成了活动中心,综合楼,重建旧课室三项大型工程。本地村民,家长,校友,各界爱护永章人士的建校奉献精神,功不可没。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董事会鑚了前卫生部长,因偷情光碟不得不辞职,马华内乱的空子,邀请当时不同阵营的魏家祥副教育部长访问本校,得到十五万元教育部的拨款,立刻到位,重建旧课室得以完成。这是最完美的突击战。
2001年我将颜清漂团队推上火线,自己却从2001年尾起忧郁症第三度复发,不能帮上一点忙,深感惭愧。2002年至2008年又遇上了三个孩子的大事,经济上相当困难,对永章的捐献就微不足道,愧为前董事长与顾问。这是我一生中很大的遗憾,只能用这篇文章来忏悔了。
维护母校,母语教育精神
蔡立志校长(1981-1989)掌校期间,试图政变学校行政语言,班级指示牌,掌校收据,教师桌上名牌,布告,学校火灾疏散说明,均改用国语,不加华文说明。他阻止教师出席教师节宴会,阻止家教协会开办华文幼稚班。只承认董事长职位,在家教协会上常引用常规训责,侮辱家长,不积极与董事会合作发展学校。
1985年五年级鉴定考试,永章在峇株38间华小排名如下:国文(28),英文(35)
,华文(35),数学(36),地理(36),历史(36),总排名是峇株38间华小的35名。国文从1981年得22.5%及格率跌至1985年的2.13%及格率。英文从1981年的59.1%及格率跌至1985年的38.3%及格率。
由於以上原因,村民与董家教从1982年起就要求调离校长。终于在1986年十月卅日被教育局调走,教育部却於1986年十二月七日撤消该调职令,留任永章。因此引发了1987年一月四日—七日的超过90%学生罢课四日事件。
本村村民,家长,校友,董事会,家教协会,各社团在这事件上团结一致,维护母校母语的伟大正义精神,将永存史册。而不是如“永章学校简介”将我任期内(1983-1990)的硬体发展,精神提升,洗得一清二白,成为一事无成。
别有居心者如前新闻部长莫哈末拉末,马新社,电视台,国语报章企图将事件扩大牵涉到:国家教育政策,对家长进行贿赂,马华党争因素,前学生激进分子与华团存有政治阴谋,进行颠覆活动,反对挂国家元首照片等等不忠行为,在社论上点名做人身攻击,乱套罪名欲置人於死地。逼得我们不得不把这“新闻战”打到电视台总部,马新社总部,各语文报章编辑总部,没玩没了的做出种种澄清,出示书面证据,才使本村,永章学校,董家教,甚至马华公会免受沾污,是我这当事人感受深重。
永章学校董家教,维护母校母语教育乃是正义之举,得到全马华人社会,华团,董教总的赞扬与支持,不能由於某些因素,在永章校史上被一笔抹杀。
结语
永章学校的建策群,已使永章在硬体上可比美马来西亚任何一件华小。校方此后应关注在软体设备上,提升学生成绩,体育成就与道德培养上。
董家教更应以广阔的胸怀,公私分明,抛弃党性,不再拉帮结派,以我们的前辈风范作榜样,团结一致为永章的“永远进步”努力,使“吾校永章”,成为“文化之光”,“培育英才”的基地。
完成於6/7/2011
(这是不曾删简的原稿)
注:这部“永章真实历史记录”,全部根据旧董事部议事部,1983-1990年的董事会记录,政府来往文件,来往书信,各语文报章剪报,“白小事件”文件,律师文件,第三电视台(TV3)报道录影片,图片等构件而成。全部是历史事实,无任何虚构,欢迎查阅。
颜玉振 签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